这些人才一定要有特别有竞争力的待遇。而这些最终促成了用户订单的增长,导致了行业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使整个打车软件行业用了不到一年就走完了别的行业需要走四五年的道路。”
被安放的加速键
一位投资人是这样向南都记者描述的,打车软件就像是一个按钮,最终被放进了双马阵营的仪表盘里,成为了一个“加速”选择键。
到了2013年中,经过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打车,迅速将业务拓展到20多个城市,9月快的正式进入北京,开始了第一波2000万元的补贴活动,比如新用户打车就送30元,而司机在绑定支付宝后可以获取50元的现金以及50元支付宝的余额奖励。2013年12月,快的打车收购了另一款起家于上海的打车软件大黄蜂。
同期,截止到2014年的1月10日嘀嘀与微信支付发起第一波补贴战前,嘀嘀打车的业务已经开通至33个城市。
在这个时间点之前,经过了初步发展的快的和嘀嘀,已经完成了对司机和乘客的普及教育,正式成为“国民级”的应用。在高峰期曾经有高达14家打车软件共同参与的市场里,快的和嘀嘀甚至击败了最早成名的摇摇招车,成为了最后留下的“两强”。
然而,真正带动他们进入高速发展的,则是由腾讯以及阿里支持的烧钱补贴战。
1月5日,微信正式在产品内添加了“嘀嘀打车”,在“我的银行卡”界面中可以看到“嘀嘀打车”的入口。1月10日,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首次发起了补贴,推出乘客打车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的活动。
1月21日,快的打车跟进,联合支付宝推出乘客返单10元,司机补贴15元的奖励。1月26日,支付宝钱包8.0内悄然嵌入了快的打车功能。
无论是对乘客还是司机,减免的前提都是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付款。自此,这场PK升级为微信支付与支付宝钱包争夺移动支付入口的PK,打车软件两强之争正式成为腾讯与阿里巴巴帝国之争的一部分。
虽然两家打车软件都拒绝向南都记者透露,他们和腾讯以及阿里之间承担补贴的具体比例,但两个巨头到底有多在乎这场战争,从一些细节之处可以发现。
根据张博的描述,每一次补贴政策的变化,都是由腾讯的最高层即马化腾那个层面,和嘀嘀打车的C E O程维共同协商的。
在这个期间,嘀嘀打车曾经在2月10日,一度将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降低到5元,但很快在2月17日即重启每单10元的补贴,并且推出所有城市的司机使用微信支付首单立奖50元的政策,将补贴总额再提高10亿元。而快的则在当天下午迅速回应,给出了“永远比同行多一元”的策略。
对于腾讯与阿里巴巴来说,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是这场大战中的先遣部队。
在微信支付面世前,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一直具有绝对优势,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完全难以对抗。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财付通借由微信,延伸出“微信支付”这一品牌,借由微信红包、理财通等方式,动摇了支付宝的绝对优势。2014年1月29日,马云在其个人来往账户上留言,把这一步戏剧化地比喻为“偷袭珍珠港”。
而在腾讯内部,南都记者了解到,打车软件被看作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通过嘀嘀打车这样的场景,用户将会体会到微信支付的便利。我们从没有指望嘀嘀会立刻给予现金回报,重点在于借由打车这个服务将微信支付推广到更大范围的O 2O场景中去。”一位参与该项目的人士表示。
巨头的烧钱战略
你来我往之间,打车软件自身也在迅速地成长。
来自嘀嘀打车的数据显示,1月10日之前,嘀嘀打车覆盖了不足3000万的注册用户,开通33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