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案。
很快,毛渝南就被董事会推派为新任的CEO,接起这个“烫手山芋”。他一方面是去华尔街说故事,挽回投资人信心;另一方面则是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把全球研发人员裁掉大半,剩下的集中到中国,将中国变成研发与供应链总部。
直到2010年,在毛渝南促成下,惠普公司完成了对3Com公司的并购。进入惠普后,毛渝南为惠普的整体业务提供战略咨询。除此之外,毛渝南目前还担任Energy Recovery Inc。公司、裕隆日产汽车公司以及台湾中华汽车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临危受命能否再创奇迹?
本在北电之后,就可功成身退的毛渝南,仍以69岁高龄亲赴一线,就任惠普中国董事长,这或将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役。
此前曾有媒体消息称,惠普内部员工对于毛渝南的到来多持看好态度,他们寄望毛渝南把过去40年尤其3Com期间的一些战术引入惠普,即通过将中国区建设成研发与供应链中心,帮助惠特曼梳理惠普公司在成本方面的问题。
去年6月,惠特曼找来联想集团港台韩地区原总裁仪晓辉担任惠普PPS中国区总裁,希望通过改善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缓解惠普在全球个人系统销售上的压力。
而现在专为毛渝南设立的中国区董事长一职,说明了惠普全球要加大对中国的投入与管理;此外,这也将一统此前惠普中国各业务部门独立割据的局面。还有分析认为,毛渝南30多年的电信业经历或直接推动惠普中国企业级业务,尤其与电信关联的基础设施,如智慧城市、物联网等。
惠普总裁兼CEO惠特曼也称,期待毛渝南在共同的战略愿景下进一步凝聚并激发中国惠普的团队能量。
然而,毛渝南面对的惠普似乎已经病入膏肓。
眼下,惠普的日子并不算好过。惠普近日发布了201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惠普第三季度净营收为27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97亿美元下滑8%;净利润为13.90亿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88.57亿美元,同比扭亏。
按照业务部门划分,第三季度惠普个人系统集团营收达到77.04亿美元,同比下滑11%;企业集团营收67.86亿美元,同比下滑9%;企业服务部门营收58.43亿美元,同比下滑9%;软件部门营收9.82亿美元,同比仅增1%;金融服务部门第三财季营收8.79亿美元,同比下滑了6%。今年8月,惠特曼曾对外表示,企业支出环境疲软,欧洲和中国地区面临的销售压力均在增长。惠普的企业和个人电脑部门面临困境。她预计,惠普2014年度营收不太可能出现增长。
惠普的困境来自其并不清晰的战略。
面对前景不佳的PC市场,惠普一度决定剥离PC业务,转型成为一家云计算、解决方案及软件的供应商。然而,剥离PC业务的方案却因开支过高而胎死腹中。自那以后,惠普的战略便摇摆不定。
虽然仍在为惠普贡献最主要的营收,但其PC业务却在不受重视的情况下被坚持以PC为业务重点的联想超越。联想今年二季度市场占有率达到16.7%,比排名第二的惠普高出近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向软件转型的过程中,收购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的失误让惠普损失高达88亿美元,也放缓了惠普通过收购扩张的步伐。惠特曼日前发表的评论中称惠普不会花太多资金在收购上,避免重复“交易达成,效果却不太好”的历史。
惠普在中国市场的挑战同样不小。
此前,中国惠普依照全球的架构模式,在中国分为四个相互平行的部门:企业集团、企业服务集团、惠普软件集团、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四个部门各自向总部汇报,并无一个统一的战略制定者。
毛渝南上任后,也许将负责决断惠普中国市场的战略方向。而毛渝南的汇报对象绕开了亚太直接面向惠特曼,也透露出积极的信号:惠普中国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更灵活的政策和更大的自主权。
然而,惠普目前的复杂环境是否允许毛渝南像在3Com所做过的那样,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不断剧变的今日IT世界中,一直主要在电信业打拼的毛渝南又能否为惠普指出一条清晰的道路?这一切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