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了行业,在技术发展方向上是走对了”, 不仅通过这个项目有了“灯塔客户”,并很快带来了新的订单。
2) 利用项目本身,完成一个“产品”(我认为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基础版、或者是基础平台)。如果没有这个项目,就需要额外的开发投入,以及去找第一个客户的市场销售费用,因此,这个项目本身已经节省了大量的投资。
3)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业务经验。如果将实施的过程进行整理,形成一套可以重复的过程——“实施方法论”,文中的天华合信就可以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专家了!
因此,项目的成败,往往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评价,这样通过一个项目就同时获得“灯塔”、“产品”、“实施方法论”,能说是不成功的吗?如果说到项目本身可能的改善之处,有几点建议仅供朋友们参考:
一、项目管理中,应该注意多方协调。从文中推测,项目中还有其他的协作方(无线网络实施),并且由于这部分的滞后造成了项目延期。复杂项目的特征之一,就是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参与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需要有多方参加的PMO协同指挥,否则就容易造成相互制约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案例中,如果时间协调得好,可以在资源调配上节约很多成本。另外,如果是外地实施,也可以考虑采用适当比例的人员外包,以降低实施成本。
二、作为一个建议,应该将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形成方法论,固化实施过程。这样,不仅对新客户的主导性会大大增强,而且今后还可以不断优化。对项目中的风险和问题也可以总结成“最佳实践”,因为,这个项目中所有遇到的困难,将来都可能遇到,如果“你”能自信地说出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应该怎么解决,也会大大增加新客户的信心。
三、在项目之初,企业如果有个明确的业务模式定位,也许可以减少变更引起的工作量。一般来说,按实现客户需求方式划分,应用软件大体分成三类:“产品”,“产品+服务”,“定制”。纯“产品”要求装上就能用(或者只需要比较简单的配置),不需要大规模实施。但是,因为客户的业务规则往往差异很大,甚至本身都不明确(如文中所述);因此,应用软件如能做到这个层面,那的确是非常出色了。“产品+服务”模式,一般是已经有一个基础版本(或基础平台),并且有一套实施方法论,能按一定的步骤完成客户化,有效控制成本。“定制”方式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开发,对复用考虑的比较少(一般复用的机会不大);为了控制风险,往往采用“T&M”方式计价。
由于“产品+服务”方式可以大量的复用构件,降低交付风险,应用软件多用这样的方式。这种模式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分层和抽取,例如,哪些是核心模块(“Core”,基本不用改动)?哪些是通用模块(Common Function),可以组合调用完成业务功能? 哪些做成快速开发工具,灵活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3个月已经形成了基础版本,如果在后续一年的等待中完成了这样的产品化过程,可能为以后的实施带来更大的价值。
总而言之,如果后续能够很好地完成“产品化”、“交付方法论”的整理,并注意实施中的多方协调,换个角度看项目之后应该是苦尽甘来了,相信后续项目一定会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