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质量控制达到质量要求的部件,可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自主研发控制质量,也可以配合国内的相关厂商进行操作。
1.9 实行设备信息管理
要注重全过程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进行研究和解决。设备采购过程中也要注重从使用、维修部门获取信息支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另外,还应注重厂家信息情报的收集,为设备采购、维修和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10 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设备的综合效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重点设备进行重点管理。其主要评定要素:故障的影响,有无替代设备、开动状况、修理难度、对质量的影响、原值等。通过对以上要素进行综合评分,一般地讲,重点的A类设备占10%(如角钢自动生产线、角钢自动钻孔生产线、平面钻、1200T/8M+500T/4M双机联动折弯机等),一般的B类占75%(如行车、剪板机、车床、冲床等),次要的C类占15%(如磨光机、滚轮架等)左右。
2 效果评价和组织措施的落实
(1)设备管理的效果评价,使用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①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的台数与设备总台数的比率。
②设备故障率:故障停机时间与生产运转时间的比率。
③单位产品维修费用:维修费用与产品总产量的比率。
④维修费用率:维修费用与总生产费用的比率。
(2)设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通过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给予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要将设备管理放在企业的战略的中心环节,做好设备管理的战略规划。
②要提高设备管理的层次,建立设备管理责任制和完善的考核体系。
③建立全厂的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完善考核机制。
④将全过程管理理念运用于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从维修、使用引入到设备定购和设备使用的全过程。
⑤建立以全过程管理,寿命周期管理,预防维修制度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使设备管理部门从日常维修转变到状态监测上来。
⑥主动利用自身的科技力量。
经过近几年的设备管理实践,运用上述观念和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以预防维修制度为核心的维修管理方式,我们设备的完好状态基本达到100%,故障率较低,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进行。同时,维修费用逐年下降,我们自主制作的一些备件产品如埋弧自动焊的导电嘴、卷板机的复合套等,节省了大量的维修开支,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维修成本。
3 结论
设备成本的控制不是简单地限制各种支出,而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主动地降低总成本,而不以单项成本为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设备管理的主动权,掌握设备成本控制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2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