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横轴上的E0点,其中C0就是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E0就是期望安全保证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管理根据安全总成本水平所对应图1中的不同区域,分情况进行下一阶段安全成本的优化:在A区,表现为损失安全成本过高,保证性安全成本较低,总体上安全成本较高,很明显,安全工作存在缺陷,安全保证程度严重不足。针对性安全投入的优化方式进行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强安全监测控制、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在B区,期望安全保证程度对应点的安全成本最为合理,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在E0点两侧较小的区域内安全成本较为合理,安全保障适中,安全工作较理想,进行安全优化的策略是把期望安全保证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C区,表现为期望安全成本较高,以牺牲较高的保证性安全成本来达成较高的安全保证程度,虽然损失性安全成本较低,但保证性安全成本过高,两者之和表现为保障安全而进行的投入过多,出现安全功能过剩。对此,安全工作优化的策略是利用ABC分类法对安全工作排序,减少不必要的安全措施只保持合理的安全工作的运行,以降低安全成本。
3 安全成本的动态变化
在建筑施工企业静态安全成本的优化模型中,没有考虑期望安全保证程度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安全成本动态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经济技术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安全成本的优化策略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则不可能达到安全成本优化的目的。如图1所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条件进步,人们期望的安全保证程度从E0提高到E0′,从图上可以确定安全成本的Y1点和安全成本投入量C1,很显然Y1点不是安全总成本的最低点,而应该是Y′点,按C1进行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是达不到安全成本优化控制的目的。
对同一个项目,施工单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适应变化的安全保证程度,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安全方案,不同的安全方案又有不同的安全成本曲线,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所处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大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组织结构,合理选择相对更有效的方法(如图2)。若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处于M1,相应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为E1,则选择方案1来实现安全保证;若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处于M2,则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为E2,则选择方案2来实现安全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条件进步,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不论企业自身适应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该时点对应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都会逐步提高,如图2中从E1到E2得出在变化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想要实现安全成本的真正优化,必须想办法改变安全成本曲线或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采取措施构建成本曲线,例如从方案1曲线改变为方案2曲线。而改变安全成本曲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安全方案和生产技术条件,进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齐锡晶.施工承包企业安全成本及其核算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4).
[2]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