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报价失误,计划失误;
设计单位设计错误,工程技术系统之间不协调、设计文件不完备、不能及时交付图纸,或无力完成设计工作。
3.项目管理者(如监理工程师)。例如:
项目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职业道德、公正性差;
他的管理风格、文比偏见,可能会导致他不正确地执行合同,在工程中苛刻要求;
在工程中起草错误的招标文件、合同条件,下达错误的指令。
4.其它方面。例如中介人的资信、可靠性差;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城市公共供应部门(如水、电等部门)的干预、苛求和个人需求;项目周边或涉及到的居民或单位的干预、抗议或苛刻的要求等。
二、按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分析
它是按照项目目标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的,是风险作用的结果。由于上层系统的情况和问题存在不确定性,造成目标的建立是基于对当时情况和对将来的预测,则会有许多风险。
1.工期风险。即造成局部的(工程活动、分项工程)或整个工程的工期延长,不能及时投入使用。
2.费用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成本超支、投资追加、报价风险、收入减少、投资回收期延长或无法收回、回报率降低。
3.质量风险。包括材料、工艺、工程不能通过验收、工程试生产不合格、经过评价工程质量未达标准。
4.生产能力风险。项目建成后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可能是由于设计、设备问题,或生产用原材料、能源、水、电供应问题。
5.市场风险。工程建成后产品未达到预期的市场份额,销售不足,没有销路,没有竞争力。
6.信誉风险。即造成对企业形象、职业责任、企业信誉的损害。
7.人身伤亡、安全、健康以及工程或设备的损坏。
8.法律责任。即可能被起诉或承担相应法律的或合同的处罚。
三、按管理的过程和要素分析
这里包括极其复杂的内容,常常是分析责任的依据。例如:
1.高层战略风险,如指导方针、战略思想可能有错误而造成项目目标设计错误。
2.环境调查和预测的风险。
3.决策风险,如错误的选择、错误的投标决策、报价等。
4.项目策划风险。
5.技术设计风险。
6.计划风险,包括对目标(任务书,合同招标文件)理解错误,合同条款不准确、不严密、错误、二义性,过于苛刻的单方面约束性的、不完备的条款,方案错误、报价(预算)错误、施工组织措施错误。
7.实施控制中的风险。例如:
(l)合同风险。合同未履行,合同伙伴争执,责任不明,产生索赔要求;
(2)供应风险。如供应拖延、供应商不履行合同、运输中的损坏以及在工地上的损失。
(3)新技术新工艺风险。
(4)由于分包层次太多,造成计划执行和调整实施控制的困难。
(5)工程管理失误。
8.运营管理风险。如准备不足,无法正常营运,销售渠道不畅,宣传不力等。
在风险因素列出后,可以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即分类、分项、分目及细目,建立项目风险的结构体系,并列出相应的结构表,作为后面风险评价和落实风险责任的依据。风险确定时应利用过去项目的经验和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