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前”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制订;“事中”有效的成本控制;“事后”准确的成本状况分析、信息反馈,实现“三位一体”的系统管理过程。
2、在施工生产周期内对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实际发生成本的及时收集、整理和调整能提供准确的阶段性统计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影响成本节超状况的多角度透视,查找出引起成本波动、盈亏的原因和施工环节。
3、使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中随时掌握成本动态,及时地对成本的异动加以控制,有针对性的在后续施工中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和管理,最终能实现预期成本目标。
四、工程成本预控的基本方法
(一)、工程成本计划目标值的确定
为达到工程成本在“干前”计划目标值测定的科学合理性,首先必须把满足工程项目施工生产作为前提。同时目标值的确定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以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基础。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对项目法施工的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分析要细、有深度。将着力点放在加强管理和内部挖潜上构思,强调对确定成本目标值的调查和分析,明确影响成本主体的内因和外部条件,才能达到预测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施工管理要求,为竣工后的总结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
1、主要外部环境条件分析:工程建设地点的施工环境、物资资源条件;工程的建筑、结构特点;业主对工程在技术等级、质量标准、工期等方面的要求;合同价款的组成和业主在工程建设期间的资金状况、分期拨付工程款的比例等。
2、主要内部环境条件分析:企业在该工程项目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资源优化配置程度和项目班子的综合管理能力;所选定的劳务队伍技能水平、分包商、分供商的综合实力状况;计划施工期内市场材料、人工、机械台班价格异动幅度等。
3、主要“合同价”的组成分析:根据项目不承担投标经营风险的原则,明确分析和划分中标合同价款的组成是确定企业管理成本计划与项目施工计划成本的基础。投标预算的编制是根据业主的招标文件条款要求、施工,图纸、市场信息价和部分工程项目、材料、设备包干价等,按照预算定额、取费定额标准的计算规则而得出的工程总价款。工程中标价则是企业综合实力体现的竞争报价,其量、价和费率存在与企业级别、施工方法上的差异,不能完全成为确定计划成本的依据,必须加强对中标合同价款组成的综合分析和评审,按照“标价分离”的原则,根据施工图、施工方案等另行编制项目施工预舅。更进一步地明确构成工程总成本的组成情况,明确划分企业管理计划成本支出和项目施工计划成本支出。
4、主要“工程量”的组成分析:预算首先确定的是“量”,它是对完成一定工程实物量下消耗量的分析依据。在施工中必须加强对“量”的有效控制。为求得最基本的量,必须深化对施工图中“量”的复核计算,及时发现和找出在某分项中量的大小,为工、料、机的消耗量和价的计算提供准确的计算依据。
5、“工程材料价组成”的主要分析:材料费占工程直接费60--70%,分析中应将量大、价高的材料费作为“主控资源”加以认真研究,剖析市场价格行情,预测在施工周期内市场价格的可变、可控单价幅度,这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加强对“主控资源”的耗用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途径,控制住了物料消耗也就基本控制住了项目成本。
(二)、分析项目施工预算价的组成
通过对“量、价”的组成分析、比较和调整,使中标合同价按企业、项目各自的职责划分,将施工期内不同阶段将要发生的费用按比例进行适当的再分配。在大量收集、预测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直接费用的数理统计。通过对内部可控条件和管理环节的分析,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控制单价、项目管理费用,材料、机械台班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