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但投资成功与否尚是未知数。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很明确地告知媒体海外设厂盈利。
作为中国的企业,要成功地实现向世界性品牌的过渡,全球销售和全球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为什么目前在向外扩张过程中的生产力布局前景仍不明朗呢?在经过1980年代家电生产线建设高潮之后,近期跨国公司又在大规模地涌向中国,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有近十家国外家电企业酝酿或正在向中国搬迁生产线。松下电器不久前将美国肯塔基州的微波炉生产线搬到了上海。东芝公司把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并已经在中国投资了60亿美元,未来几年还准备投资100亿日元,将中国作为其最重要的海外基地。LG、三星、夏普、东芝等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企业中,超过50%的产品用于出口。
当配套产业结构使得中国各家电企业的价格、成本、材料及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时候,产业结构也不能成为目前中国家电业的关键性竞争因素。[page]
品牌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这是一个品牌的时代。
当可口可乐、万宝路、IBM、宝洁、耐克等世界一流品牌凭借着强大的品牌力量在全球获巨大成功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品牌到底是什么?对于家电,品牌又意味着什么?中国家电品牌力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对于家电消费者,品牌意味着什么?
就中国目前家电品牌发展状况而言,更多企业的品牌是标记,也就是名牌阶段。
但如果要问起来,海尔的产品和美的的产品到底有哪些区别,可能许多消费者能答出的只是产品外观、设计而已。这是因为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及营销手段的趋同化,中国家电品牌普遍缺乏个性,没有人知道在品质差不多的空调之间,产品本身还会再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所以,家电品牌在更多意义上代表的是一种对产品品质和服务的信任,消费者对于家电的品牌个性关注得并不多或者说其本身的品牌核心价值并不鲜明。这也正是为什么几乎所有著名家电企业,例如通用、惠而浦、伊莱克斯、松下、三星、LG等,消费者并未从产品中发现真正与众不同的东西,差异最大的,也就是产品本身设计与外观的差异。
品牌在家电产品中不过是能给予消费者信心的符号而已,对于家电消费者,品牌更意味着质量、服务和亲和,所以,对于家电而言,品牌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中外家电企业均无明显差异,也无法构成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关键因素。
渠道何以制胜?
当中国家电业的技术、产品、品牌与服务的同质化已成大势,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性能上的差异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价格也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地扮演其作为产品优势的角色,整个产业的运作效率也已达到了某种均势状态时,也即大多数企业并不拥有任何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时,渠道就成了中国家电企业竞逐的舞台。
中国家电渠道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大户制、网络代理制和直供分销制。由于各个企业实际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多种形式并存,甚至同一个企业都在采取多种形式。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家电处于卖方市场。一方面,在供方市场条件下,许多经销商靠厂家的扶持发展壮大,厂家也在客观上利用大户经销商的销售渠道、资金、流通设施及人力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大户商家又滋长了工厂的惰性,潜在的威胁是厂家只抓经销商,不开拓市场。两方面的影响为日后厂商矛盾埋下了伏笔,厂商之间和睦相处的日子并不长远。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买方市场来临。面对于供大于求的状况降价成了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市场一片混乱,厂家也在市场上缺乏控制权。因此,矛盾的积聚引发了厂家对通路模式的重新构造,网络代理制应运而生。但与国际流行的代理制不同,网络代理制具有中国特色:一方面厂家依靠网络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