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屈旌
3月7日,南京人才市场举办了春节后规模最大的一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为了“抢”人,用人单位纷纷亮出优惠条件,年薪40万-60万、父母感恩之旅、每年30天带薪年假、每月员工狂欢、90后专属团队……从薪资待遇、假日福利,打亲情牌等各个方面攻陷求职者的心。(3月8日《现代快报》)
每到开年,“招聘界”总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喊着,好难招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是求职者高呼,好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看似自相矛盾,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要求与员工需求的错位。近日,广州媒体亦同样报道了招工难的问题,一家制衣厂为一线工人开出了4000元-6500元的月薪,一上午只收到三份简历。谈及原因,报道称采访多名求职者了解到,制造业劳动强度大、经常加班,感觉像“做苦力”,相较于此,薪酬的诱惑力便大打折扣。
言及于此,或许有很多“前辈们”,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看重享乐,丢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但事实上,找工作时能在薪酬之外,关注自我空间,关注职业性价比,关注个人兴趣点,恰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一直以来,我们把工作看成是“饭碗”,是谋生的工具,很多人为了端好一个铁饭碗,一辈子都从事着一份忙碌辛苦,自己却不满意、没兴趣的工作,或许薪酬不错,或许卖相甚佳,但内心的空缺永远填不满,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也唤不回,而在工作中应实现的自我价值,应获取的成就感,更是奢侈品。
在就业形式多元化的当下,“拿钱买力气”的招聘思维,显然有点不合时宜了。看看用人单位亮出的“狠招”吧,从假日福利到家庭关怀,从发展机会到合作团队,从企业文化到集体活动,千姿百态,已远远超出了“按劳付酬”的传统思维。这说明,很多用人单位也越来越认识到,招聘不是纯粹的“找家丁”,而是在找志同道合、共同开拓的同路人,找值得拥有这些福利、这些关怀的人才。这就是市场规律在用工求职领域奏起的变奏曲,亦是职场现代化、人性化、规范化的前进足音。
所以,还在纠结中的劳资双方,不妨放下“求职难”、“招工难”的怨叹,仔细想想自己的要求和需求,究竟是什么。大家更应纠正“福利”=“灰色收入”的误解,让“工作福利”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情感内涵,更有目标指向。如此,“拼福利”抢人便会成为职场新常态,艰苦奋斗和活在当下,便能找到那个辩证统一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