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鲁贤:你如何从一名军人转为一名创业者?军队的经历对目前您做企业领导有怎么样的影响?
王健林:有帮助,比如说守规矩、按制度办事、执行力强。军队特别刻板,按规矩办,不能越规矩,我感觉管理企业, 特别是人多的企业,一定要按规矩办事,一定要建立企业的规矩。因此我们万达(专题阅读)特别强调制度化,什么都是制度化,而且现在随着信息发展,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我 们信息系统里去,什么东西都清清楚楚,员工来了以 后,哪件事情该怎么办,这个星期该做什么,下个星期该做什么、下个月做什么,在网络上都清清楚楚。执行力特别强,对我是有帮助的。
范鲁贤:为什么会选会选择在大连创业?
王健林:我当兵结婚都在大连,那时候觉大连就算是个很好的城市了。愿意留在大连。更主要是在海边,生活在大连确实好,气候好,冬天不冷、夏天不热。1975年到大连当兵,觉得不错就留下来了。
一直到1986年初,邓小平裁军一百万,那个时候就留大连,第一步没选择直接下海,还有点害怕,还是要到地方去看两年,所以又在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的主任。
范鲁贤:你在军队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想要离开?
王健林:军队那时候是个重大转折,邓小平去联合国发言,中国要裁军一百万。那时候军队有三百多万人,也就是裁掉 三分之一,而且裁掉的100万里就有60万干部。 那时候主要是干部太多,机关太多。我们没有被裁掉,就是降级,我是可以被留下来,因为年轻嘛,我是军队上升比较快的人,但是我一想(我们当时叫“一转”, 就是第一批的意思,一转、二转,就是第一批转业、第二批转业),即使第一批不走,还有第二批、第三批,这连续三年都是往下砍人,这意味着你发展的空间受限 制,我想干脆就借势转业算了。
要没有那个机会,我是转不了业的,因为规定是要服务到39岁,那个时候你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申请也就比较容易就批了。因为我走后的第二年就实行军衔制,就是明确的任职年限,就必须够那么多年,那时候不走的话,可能就是5年、8年都走不了。
范鲁贤:当时创业为什么对房地产感兴趣?
王健林:我转业回来去了政府办公室,安排的两个职务,一个是市政府查办处,一个在区政府办公室。当时想市政府的 那个单位太简单了,领导批下来的你就去督办、调 查,落实不落实回来写一个报告,这个太简单了不符合我的性格。办公室那个呢,起码还能涉及行政、财务,还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我就去了,去了两年,1986、1987年,呆了两年。
区政府所在的公司出问题,就是领导层集体贪污,几个被判刑、几个被撤职,公司就乱了,无头苍蝇就没人了嘛。而且那个公司比较烂,那时候有600多万 贷款, 那时候600万人民币是区财政一年的收入——那时候全年财政700万,这么多贷款怎么办?在干部当中,就像招聘一样的,谁有本事把这个贷款还上,这个公司 就给谁了。我逆向思维,这个公司如果干得特别好,我就不敢去了,如果我把公司收入降下来就不行了 ;这个公司办得这么烂,随便弄点成绩就比他们强。当时就我一个人想去,没人去,谁都不去,不存在竞争,领导还有点担心。
去了以后那个公司就是搞房地产的,所以我是没得选择,而且那个时候房地产的执照很值钱。不像现在,随便谁都可以注册房地产。那时大连市一个区只有一 个牌 照,整个大连市6个区有6个牌照,市里有3个牌照,全大连市只有9张牌照可以搞房地产,那个时候签了个承包书,三年把贷款还上。结果公司给我,第一年就蒙中了。第一年去,搞了一个开发,旧城改造,就一下子把这个模式做起来了——那个时候没人想到动迁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