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岁喜剧《私人订制》的首映发布会上,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了一个尽显疲态的冯小刚。这位中国电影界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仿佛在和期待他作品的观众们闹着别扭,口中时不时地爆出“和电影在一起那么多年了,有点反感它了”,“时代可以翻篇了,我特别想过一种闲散的生活”等听起来颇为消极的话语。他还抱怨:“复杂、深刻,观众需要吗?不需要。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不是一个反思的时代。”“观众的口味让我越来越困惑。”
尽管言谈之中颇有些“告老归田”的意思,但冯小刚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岁末最忙的人,而且这种局面将一直持续到2014年春节——半年前,他接过了春晚递来的橄榄枝,成了第一位跨界执导春晚的电影导演。
“随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认真拍的电影不卖钱”
对于贺岁喜剧《私人订制》的拍摄缘起,冯小刚曾不止一次向媒体表明:“没什么特别的,我只是为了还人情。”“《私人订制》是为市场定制的,和内心不发生关系。”
上一部作品《一九四二》似乎耗尽了冯小刚对电影的全部热情,那部电影在他心里酝酿了多年,凭借在电影界攒下的信誉,才拉来巨额资本进行运作。开拍前,冯小刚做了大量调查,拍摄过程艰苦卓绝,他不仅需要导戏,更要在资本和各种关系间辗转腾挪,压力巨大。
虽然冯小刚自己对《一九四二》寄予了厚望,但这部“反思民族性的史诗巨作”并没有获得成功。观众对端起架子、正襟危坐的冯小刚不买账,甚至包括他熟悉的一些朋友对这个题材也不捧场。最终,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离冯小刚的期望都太远了。冯小刚有点困惑,但他并不认输,他对记者说:“我相信50年之后,观众再往回看,会发现中国电影史上还有这么一部片子。”他还说:“观众似乎更喜欢爆米花喜剧,但我无心伺候。”
话虽撂得狠,但冯小刚还是回归到了贺岁喜剧的老路。2013年12月19日,《私人订制》的首映零点场取得1100万元票房,超过了《小时代》和《泰囧》,创下华语片首映全新纪录;上映首周票房突破4亿元,再次刷新华语片票房纪录。截至2014年1月12日,《私人订制》票房已有6.97亿元,毫无悬念地成为贺岁档的最大赢家。这个成绩连冯小刚自己都有点出乎意料。在2013年年底举行的华表奖颁奖典礼上,凭借《一九四二》获得优秀导演奖的他在领奖台上感叹:“随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给我很大的困惑。”
《私人订制》在内容上与冯小刚1997年的作品《甲方乙方》一脉相承,不论是剧作结构和人物设置,都延续了原作。只不过除了葛优不变之外,英达、何冰、刘蓓等换成了白百何、李小璐、郑恺这样一套年轻的班底。这4位主要人物以帮助别人圆梦为业务,“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是他们的口号。冯小刚给片子的定位是“不正经、不着调、不讲理”,人物在其中不断变换身份,表演着一场场“变装秀”,游戏感十足。
影片早就凭借大量的植入广告使投资有了保障,再加上节节攀升的票房,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但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出现了一种非常荒谬的现象——票房和口碑严重的两级分化。冯小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口碑危机,先是影片公映前,在面向机构投资者的看片会后,分析师们称“看了一半看不下去”,投资者信心大跌,导致华谊股票急挫跌停。影片上映后,两大电影网站的评分都是及格线以下,时光网5.8分,豆瓣网5.5分(总分10分)。有网友套用其中的台词,称冯小刚这回是“成全自己,恶心别人”。影评人的负面评价更不用说了,有人说它“拼凑了3个互不沾边的无聊小品,明显在糊弄观众,透支信誉抢钱。这根本算不上电影,就是一个低级又豪华的广告”。
面对劈头盖脸的恶评,冯小
刚发飙了。12月29日凌晨,他连发好几条微博,声称与影评人“誓不两立”,骂他们是“大尾巴狼”。他写道:“从《一九四二》到《私人订制》,你们的嘲笑和狂欢恰恰反映了你们的浅薄,我看不起你们,别再腆着脸引领观众了,丢人。”
在电影圈,冯小刚是有名的“小钢炮”。他与媒体的关系一直很差,2004年大骂某刊物是“狗屎、混蛋”; 2006年直斥某记者:“你要是让我不痛快,我也让你不高兴!”甚至在面对家人时,冯小刚也压不住火,妻子徐帆说他是“狗脾气”。但这一次冯小刚在微博上的“撒欢”,更被看做是一种“炒作”,拿“影评人”这个弱势群体开刀,制造话题,是为了给影片票房再添一把火。
从结果来说,观众还是给足了这位“贺岁片之父”面子,但正如很多人反映的那样,《私人订制》是他迄今为止最差的贺岁喜剧。冯氏贺岁喜剧,陷入了一个创作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