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在分析目前中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惯例和西方发达国家造价管理的模式,探讨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并根据中国国情,对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 工程造价管理 管理模式 发展趋势
一、前言
我国工程造价在唐朝就有记载,但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大的发展,但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系列学科。总的看来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大致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950至1957年,与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概预算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58年至1966年,概预算管理制度被削弱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动乱给概预算制度造成严重破坏阶段;1976年至20世纪90年代至今,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阶段,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工程造价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学科。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中国加入世贸,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所谓工程造价管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的建造价格。由于任何一项工程从决策立项到竣工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而且在它的预计工期内,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该工程造价在整个建设期内都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直到竣工决算后才能最终形成,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是一种针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有两种含义,一是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二是工程价格管理。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属于投资管理范畴,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的含义是,为了实现投资的预期目标,在拟定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条件下,预测、计算、确定和监控工程造价及其变动的系统活动。这一含义既涵盖了微观的项目投资费用的管理,也涵盖了宏观层次的投资费用的管理。工程价格管理属于价格管理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管理又分为:微观层次上的生产企业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上,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成本控制、计价、定价和竞价的系统活动;宏观层次上的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及通过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系统活动。
二、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与模式
1.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以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按照调放结合、配套改革、小步快走、逐步到位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985年成立了中国工程建设概预算定额委员会,199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1996年国家人事部和建设部已确定并行文建立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该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应该说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前苏联模式,是适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正常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