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在工程承发包市场和工程建设中,对于政府工程造价主管部门以及工程承发包双方来讲,工程造价管理关系到投资主体和承包商的经济利益,关系到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关系到整个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因此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要想做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这一环节的工作,就必需了解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发展趋势。
延伸阅读:信息管理 发展趋势 工程造价 现状
1 我国目前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现状
1.1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
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信息的组织、加工、整理,使决策者能够及时迅速、准确无误地获得相应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为了达到此目的,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1 标准化原则。要求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有关信息的分类进行统一,对信息流程进行规范,力求做到格式化和标准化,从组织上保证信息生产过程的效率。
1.1.2 有效性原则。工程造价信息应针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要求进行适当加工,针对不同管理层提供不同要求和浓缩程度的信息。这一原则是为了保证信息产品对于决策支持的有效性。
1.1.3 定量化原则。工程造价信息不应是项目实施过程的所产数据分简单记录,而应经过信息处理人员的比较与分析。采用定量工具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1.1.4 时效性原则。考虑到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过程的时效性,工程造价信息也应具有相应的时效性,以保证信息产品能够及时服务于决策。
1.1.5 高效处理原则。通过采用高性能的信息处理工具(如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尽量缩短信息在处理过程中的延迟。
1.2 我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多方面的影响,工程造价的运动变化更快、更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承发包者单独、分散地进行工程造价信息的收集、加工,不但工作困难,而且成本很多。工程造价信息是一种具有共享性的社会资源。因此,政府工程造价主管部门利用自己信息系统的优势,对工程造价提供信息服务,其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主,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工程造价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发布,随着我国的建设市场越来越成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工程资讯公司和工程造价软件公司也加入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行列。
1.2.1 全国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实行工程造价体制改革后,国家对工程造价的管理逐渐有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国家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编制全国统一工程项目编码和定期公布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的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Internet 的广泛应用,国家也开始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网,定期发布价格信息及其产业政策,为各地方主管部门、各咨询机构、其他造价编制和审定等单位提供基础数据。同时,通过工程造价信息网,采集各地、各企业的工程实际数据和价格信息。主管部门及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政策法规,颁布新的价格指数等。各企业、地方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该造价信息网,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
1.2.2 地区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由于各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价格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造价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地区性造价信息系统,定期发布反映市场价格水平的价格信息和调整指数,依据本地区的经济、行业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造价信息系统,地区主管部门可以及时发布价格信息、政策规定等。目前,全国有很多地区建立了造价价格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