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项目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据统计资料显示,项目决策阶段及设计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30%—75%,而在实施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仅为5%-25%,可见,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项目实施之前的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决策是决定因素,而项目设计则是关键因素。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使投资者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够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最终实现竣工决算控制在审定的概算额内,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
0 引言
随着现代建设工程项目规模的日益巨大化和复杂化,工程造价控制逐渐演变为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不仅可以把项目投资控制在合理预算范围内,又可以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因此,一步一步深入做好工程决策、设计、实施等全方位的控制,才能使工程造价管理尽快纳入规范化、系统化轨道。
1 建设项目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的内容、正确性、深度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因此,要避免我国长期存在的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问题,就要保证项目决策的正确性。
1.1 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合理确定建设项目标准与经济规模。 在我国,不少地方和企业,不顾经济规模合理性,使项目投资和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普遍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不顾后果盲目将建设标准定得过高,脱离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致使资金浪费,项目建成后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二是不考虑长期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和适度超前的眼光,仅从当时需要出发,一味强调节约投资,将建设标准定得过低,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经济效益也会降低。
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考虑市场、技术、环境等因素,并使所有生产力因素共同形成的经济实体在规模上大小适应,从而避免造成超规模建设和功能过剩。
1.2 慎重选用工艺与设备,力求先进适用 同一种产品可由不同种生产工艺生产,项目建设需要根据项目特定的条件选择最经济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对于拟采用的工艺,除了保证能用指定的原材料按时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外,还要考虑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条件是否相适应,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否跟上等问题。此外,设计人员应尽量使工艺流程简单与合理。
设备的选择与技术密切相关,二者必须匹配。对于拟采用的设备,应保证与确定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相适应,且设备质量可靠、性能成熟,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和经济合理的要求。
1.3 着眼可持续发展,合理选择建设地区及地点(厂址) 建设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原则。这样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有利于企业随时调整经营。第二,工业项目适当聚集的原则。通常是一系列工厂和企业聚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基地和城镇,以利于“集聚效益”。但要注意布局的聚集程度并非越高越好。
选择建设地点时,要注意节约土地,少占耕地,减少拆迁移民。还要有利于厂区合理布置和安全运行。着眼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的效益出发,不造成对四邻和所在城镇、流域的景观与环境的破坏。
2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