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管理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即体现在对工程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到设计施工再到竣工交付使用前所需全部建设费用的确定、控制、监督和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工程造价领域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原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这种体制已不适应参与国际工程咨询市场的经营和竞争。尤其是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加大了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责任和风险,客观上要求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造价管理。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发展
1 新时期建设项目是否需要编制施工图预算
目前由于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项目管理方式的变革,多种承发包模式的实行,再加上国际项目管理模式的引入,建设项目的思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线性模式,也可能是非线性的,比如CM模式,或者是设计/施工总承包,这样就没有必要编制施工图预算了,所以可以肯定,并非所有的建设项目都需要编制施工图预算。
2 计算机应用带来的问题
在“E变”时代,工程造价事业同样也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在计算机应用日趋普遍的情况下,造价人员该如何面对,笔者认为造价人员的工作重心应该向如下几个方向发展:
2.1 因为大量繁杂的、基础的工作被电脑所代替,从实践角度应逐渐向市场信息的收集、定额的换算、补充定额方面发展,特别在工程量清单招标和投标制度下,还应向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上发展,若在投标单位工作,应向报价(即清单项目单价估算)方面发展。总之,决不能再单纯停留在只会做概预算的水平了。
2.2 为最大限度发挥造价人员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应尽可能向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发展,特别是应注重与设计的配合,如能动地去影响优化设计、工作重心放在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上、提高造价工作的精确度上,工作精度越高越能代表造价工程师的工作水平,当然就越有利于业主的投资控制。
3 定额有没有必要存在
3.1 我国传统“量价合一”的定额固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单价法”的做法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市场环境。
3.2 实行定额的“量价分离”,是我国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改革的重大突破,也为“实物法”的做法提供了条件。定额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最开始定额的性质是“法令性”,后来定位为“指令性”,目前的定位应该是“参考”,应该说这种变化是适应了我国市场环境变化的,提法也是恰当的。
3.3 在工程量清单招标和投标的条件下,应该说只要有统一的项目划分、统一的计量单位和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就可以了,定额也就没有必要了,或者最多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不能说定额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为第一,招标投标仅仅是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一个环节在没有招标、没有施工方案的条件下。业主一般会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但我国目前咨询事业尚不发达,也不能不需要定额。第二,在我国国有投资的建设项目仍占主导地位,如果失去了定额,就等于失去了控制投资的基准,不利于国有投资项目的投资控制。第三,我国的定额管理一直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宝贵的经验。第四,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做法看,他们至少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造价管理也仍通过定额进行严格的管理。
4 今后工程造价改革的建议
建筑产品价格,归根到底是通过企业自主报价、合同定价,属于企业行为。按WTO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应尽快从微观的经济管理中退出。企业生产中生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