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需求过程的项目队伍将自食其果。需求工程中的缺陷将给项目成功带来极大风险,这里的“成功”是指推出的产品能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限在功能、质量上完全满足用户的期望。
下面将讨论一些需求风险。不适当的需求过程所引起的一些风险
• 用户不多导致产品无法被接受。
• 用户需求的增加带来过度的耗费和降低产品的质量。
• 模棱两可的需求说明可能导致时间的浪费和返工。
• 用户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特性和开发人员画蛇添足( g o l d - p l a t i n g )。
• 过分简略的需求说明以致遗漏某些关键需求。
• 忽略某类用户的需求将导致众多客户的不满。
• 不完善的需求说明使得项目计划和跟踪无法准确进行。
1. 无足够用户参与
客户经常不明白为什么收集需求和确保需求质量需花费那么多功夫,开发人员可能也不重视用户的参与。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与用户合作不如编写代码有意思;二是因为开发人员觉得已经明白用户的需求了。在某些情况下,与实际使用产品的用户直接接触很困难,而客户也不太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但还是应让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在项目早期直接参与到开发队伍中,并一同经历整个开发过程。
2. 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
在开发中若不断地补充需求,项目就越变越庞大以致超过其计划及预算范围。计划并不总是与项目需求规模与复杂性、风险、开发生产率及需求变更实际情况相一致,这使得问题更难解决。实际上,问题根源在于用户需求的改变和开发者对新需求所作的修改。要想把需求变更范围控制到最小,必须一开始就对项目视图、范围、目标、约束限制和成功标准给予明确说明,并将此说明作为评价需求变更和新特性的参照框架。说明中包括了对每种变更进行变更影响因素分析的变更控制过程,有助于所有风险承担者明白业务决策的合理性,即为何进行某些变更,相应消耗的时间、资源或特性上的折中。产品开发中不断延续的变更会使其整体结构日渐紊乱,补丁代码也使得整个程序难以理解和维护。插入补丁代码使模块违背强内聚、松耦合的设计原则,特别是如果项目配置管理工作不完善的话,收回变更和删除特性会带来问题。如果你尽早地区别这些可能带来变更的特性,你就能开发一个更为健壮的结构,并能更好地适应它。这样设计阶段需求变更不会直接导致补丁代码,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因变更导致质量的下降。
3. 模棱两可的需求
模棱两可是需求规格说明中最为可怕的问题(Lawrence 1996)。它的一层含义是指诸多读者对需求说明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另一层含义是指单个读者能用不止一个方式来解释某个需求说明。模棱两可的需求会使不同的风险承担者产生不同的期望,它会使开发人员为错误问题而浪费时间,并且使测试者与开发者所期望的不一致。一位系统测试人员曾告诉我,她所在的测试组经常对需求理解有误,以致不得不重写许多测试用例并重做许多测试。模棱两可的需求带来不可避免的后果便是返工—重做一些你认为已做好的事情。返工会耗费开发总费用的4 0 %,而7 0 %~8 5 %的重做是由于需求方面的错误所导致的( l e ff i n g w e l l1 9 9 7)。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减少一半的返工会是怎样的情况?你能更快地开发出产品,在同样的时间内开发更多、更好的产品,甚至能偶尔回家休息休息。处理模棱两可需求的一种方法是组织好负责从不同角度审查需求的队伍。仅仅简单浏览一下需求文档是不能解决模棱两可问题的。如果不同的评审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需求说明给予解释,但每个评审人员都真正了解需求文档,这样二义性就不会直到项目后期才被发现,那时